一、建設標準
科普惠農服務站建設必須以農技協為依托,以服務能力建設為抓手,以村會協作為驅動,以惠農興村為目標,達到有場所、有設施、有機構、有制度、有網絡、有項目、有成效、有檔案(即“八有”)。具體是:
1、場所保障。有一個面積50平米以上的服務活動的固定場所,設有辦公、活動、培訓及閱覽室。
2、設施具備:
——有一套辦公桌椅、電話及書柜等設備;
——有一處能同時容納30人以上講座、培訓的設施;
——有一處能同時容納10人以上閱讀、交流的設施;
——有一臺以上能上網查閱資料的電腦;
——有一套可供多媒體教學觀摩、講座、培訓的設備;
——有一定數量的科技科普書籍、刊物、報紙和光盤;
——周邊建有一處長度5米以上的科普宣傳欄。
3、隊伍健全??破栈蒉r服務站實行站長負責制,有一個可依托的農技協、1-2個可供會員及周邊農民觀摩實踐的科普示范基地和一支由農村科普帶頭人、實用技術人才、科技致富能手等農村能工巧匠組成的專業技術服務隊伍。
4、標牌明示??破栈蒉r服務站(包括相應的農技協)需在顯耀位置懸掛統一規范化的標識——“×××科普惠農服務站”;受上級表彰或命名的牌匾可在適當位置懸掛??破栈蒉r服務站的服務指南、管理制度及年度服務活動計劃上墻公示。
二、工作要求
1、科普惠農服務站負責人具備責任心、組織能力強,管理制度、活動規范、隊伍健全、特色明顯、成效顯著。
2、科普惠農服務站年度有計劃、有總結、有活動、有檔案,并積極參與年度績效評估活動。
3、組織開展科普惠農服務活動常態化、規范化、制度化。
——每年定期不定期向會員及周邊農民發布新技術、新品種、新肥料、新農藥、新機具(簡稱“五新”技術)信息。
——每年邀請有關專家來站舉辦科普講座、技術指導、技術咨詢、技術服務、技術培訓不少于5次,受益150人次以上。
——常年向會員及周邊農民開放三農網絡書屋、科技科普閱覽查詢及組織開展技藝、營銷等交流磋商活動。
——每年組織一次會員及周邊農民現場觀摩科普示范基地或異地特色農業。
——每年牽線搭橋促成會員及周邊農民與上級學會或高校院所等結對并組織實施一個以上的“村會協作”項目。
——每年定期張貼、更換科普宣傳欄資料內容。